登录学习平台



-> 当前位置: 笃学首页 >> 学员天地 >> 正文

张慧琪:高校本科生专业导师与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机制优化探究(2012年12月15日)

新时期,高校思政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不仅要局限在学生成长成才的“保姆”身份上,更要积极主动参与学生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专业导师也不仅要关注专业学习,更要关注学生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素质等,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与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管理机制,能充分发挥导师专业指导和辅导员思政管理双重教育优势,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和管理,指导学生准确地理解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安排学习和学习过程,强化学生的专业认知和认同感,促进学生专业学习和科研能力提升,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特长,并在就业、考研、出国等方面给与更有的放矢的指导,是充分发挥教师教书育人功能,整合教学、科研与学生管理资源的切入点,是高素质人才培养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于2011年应学校要求进行基于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试点改革,实行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机制,取得一定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一、本科生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机制的实践探索

1、明确本科生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职责区别

本科生专业导师和辅导员的关系非常密切,但区别也很大。导师主要是对学生实施专业教育,工作管理职能较少,是非强制性的;而辅导员主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管理职能较重,很大程度上要强制部分学生去认真学习,提高个人素质。导师职责主要体现在学业、科研、就业深造等方面的指导,而辅导员的职责主要体现在心理辅导、班级日常奖助贷管理、党建发展、就业管理、生活服务、课外实践活动指导参与等。专业导师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对学生专业选课、选择专业发展方向、设计学习方法和职业生涯等方面进行指导,而涉及学生教育和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主要由辅导员负责。

2、本科生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双重管理互相渗透

辅导员在负责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同时,应积极主动参与到专业教学中心工作中,熟知教学科研管理各环节,加强与教学管理部门沟通联系,密切配合导师专业指导,参与教改项目,参加和指导学生课外实践活动;而导师由于自身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社会经历,能够专业指导过程中及时发现所指导的学生出现诸如旷课、沉溺网络等问题,可以及时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所以应建议本科生导师定期参加学生工作会议并参加学生班级重要活动,并提出建设性意见,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另在辅导员所主要负责的大学生综合测评评判、奖助学金评定、党员发展及各类荣誉评定等应充分听取并尊重导师意见。

3、实行基于专业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模式

改变学生工作以年级为基本教育单位的扁平化管理模式向以专业为基础教育单位、按专业集成管理的矩阵化管理模式转变;变年级辅导员为专业辅导员,各专业成为一个基本教育单位,各专业辅导员自行开展各具特色的学生工作,辅导员从具体执行年级学生管理工作,完成各职能部门要求完成的事务性工作转向具体负责所在专业学生管理工作,同时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基于专业的学生管理新模式要求学生管理工作、学风建设要紧密融合专业特点、专业教育资源,这既要求辅导员深入专业教学中心环节,又要求导师参与学生管理过程,能充分调动专业导师、辅导员、学生三大群体的积极性,形成多重交叉管理、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我院的学生管理模式由之前的以年级为单位变为以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及轻化工程三个专业为基本管理单位,充分黏合大学生思政教育管理与专业教学,通过双重培养机制运行,尝试将党团支部建在专业、研究室,充分发挥学生党团基层组织的思想导航功能;有效依托专业资源,成立了由优秀校友捐助的专业基金会,设立专业奖助学金,为激励优秀、帮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提供保障;通过创新人才训练体系、创业力养成计划、学习过程管理体系等项目实施,更充分的发挥导师专业指导优势,显著提升了我院本科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创新实践能力等。

二、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面临的问题

1、本科生专业导师与思政辅导员之间工作职责模糊化。双重培养机制既要求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专业指导,还要参与学生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教育管理环节,又要求辅导员不仅要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各环节,更要全程参与教学中心各环节,这样,二者的工作职责便有很多重合的地方,也就存在如何协调、配合好的问题。目前,本科生专业导师和辅导员的职责区分仍存在模糊化倾向,由于各高校对于本科生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和对本科生导师制理解不同,致使很多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高校对本科生导师的职责定位比较宽泛,缺乏可操作性,或者要求导师对学生实行包括思想引导、专业指导、生活和心理引导等全方位的指导,这种定位看似面面俱到,但实质上与辅导员职责存在太多重复和冲突,过于泛化,没有更有效的发挥专业导师和辅导员各自育人优势,缺乏可操作性和实效性,无法具体落实。

2、专业导师资源相对稀缺且部分导师实际指导能力有限。实行本科生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机制要求有较高的师生比,这样才利于专业导师和学生充分交流。教育部统计显示,我国目前全国高校的师生比平均约为1∶17,实际上,某些学校某些热门专业师生比更低,而我院目前师生比为1:15,在这种师生比过低的情况下,很难选拔出来充足的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和管理经验并具有责任心的专业教师,师生专业交流时间与机会得不到保障,很难达到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必要而系统的专业指导和训练;另专业导师不但要完成自己的教学和科研任务,还要对指导的学生进行教育指导工作,他们要比一般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但实际情形是部分专业导师鉴于目前高校普遍实行的考核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往往倾向于把工作重心放在学术科研上,对本科生导师工作相对投入不够,也会影响育人效果。

3、学生反应程度及专业导师水平有差异导致受益程度不同。实行双重培养管理,目的就是对学生进行更全面的专业指导和帮助,使学生与专业导师和辅导员有更多关于专业学习、职业规划、思想动态等方面的交流,但因传统教育模式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不习惯师生互动,态度不积极或选择逃避,不愿或很少与老师联系,而专业导师由于本身工作繁忙,也难以主动有效的发现学生的实时动态,往往导致师生沟通不畅,缺乏有效指导,学生受益不足;另专业导师的学历职称、学术水平、工作态度等有相当的差别,自然指导效果不同,这对学生也不尽公平。

4、思政辅导员缺乏专业背景难以深入参与学生专业培养。就我校为例,目前思政辅导员大部分是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或管理学、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担任,而改为双重培养模式后,要求辅导员全程参与学生专业教学、实习实践的各环节,参与专业教改项目及指导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等,这对思政辅导员的工作提出了新挑战,辅导员的专业背景很难让其及时有效参与指导过程,尤其是在有关大学生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实习实践等方面难以作出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实际工作过程中往往还是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很难有效融合,势必影响双重培养管理的效果。

5、配套制度不够健全。实行双重培养机制,要建立健全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激励、评价、奖惩、绩效评价机制等,不然,双重培养必然流于形式。目前,虽然很多高校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但在具体可行的管理程序和考核激励制度方面还不够完善和缺乏可操作性,比如在我院双重培养实施过程中,有关专业导师的工作内容考核、专业导学工作量的计算、如何与教学科研工作量考核挂钩、辅导员工作的绩效考核等方面有很多难以具体量化或设计不够科学,导致双重培养工作难以有效客观评价,尤其是导学工作量如何与工作绩效挂钩直接影响专业导师工作的意愿和积极性。

三、本科生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双重培养机制的优化路径

1、加强本科生专业导师的选聘、培训等工作。在双重培养机制中,导师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和学生身心特点,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发展方向等进行具体指导,要求专业导师不仅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沟通技巧能力,为此要制定相应的导师选聘办法,选拔出优秀的具有一定专业学术水平并具有相应管理教育能力和强烈责任心的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实现师资力量的高素质化,另为解决师生比低的问题,可适当选拔优秀的硕、博士生,退休优秀教师,校外科研机构专家、学者等扩充导师队伍;另要建立健全导师培训制度,对专业导师定期开展学生管理沟通培训和经验交流会,提高其科学指导学生的技术水平,减少无效指导,为了提高专业导师工作水平,学校、院系应建立完善的多层面的培训制度,打造一支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责任心强的专业导师队伍,为双重培养机制提供师资保证。

2、规范专业导师绩效考核和评价机制。为充分发挥导师的专业指导教育优势,必须要有科学完善的考核办法对专业导师工作的内容进行定期考核和监督,并建立相应的评价、激励措施。因为双重培养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作,考核和评价机制也应与之相适应,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充分利用学生评价、专家评价和领导评价等评价主体,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专业创新技能、学术水平以及导师指导情况等内容实行合理的量化绩效评估,把专业导师工作考核评价与教师教学科研工作量、年度考核、职称晋升、评先评优等挂钩,奖优罚差,更有效的提升专业导师工作积极性,另外通过绩效考核反馈可以帮助专业导师找准工作差距并明确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为更有效地提升工作水平提供支持,以保障双重管理的长效运行。

3、完善思政辅导员学生管理与专业参与水平双重评价机制。以往辅导员工作评价及考核完全依据学生思政管理工作水平,实行基于专业的双重培养模式以后,辅导员的工作考核不仅要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水平及成效,还要看其对学生专业指导的配合及参与程度,专业教学领域也参与辅导员工作考核与评价,能全面的评价辅导员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与专业教育的契合度,势必要求辅导员在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同时,还要主动加深对专业教学的理解,对专业培养目标和专业知识的认知和消化,更能避免在学生专业教育、职业规划指导过程中的“隔靴搔痒”问题,更有效、更专业的全程、全面参与学生专业学习,促进学生全面成长成才。

4、建立健全双重培养质量监督体系。要充分发挥双重培养机制优势,必须将双重培养机制纳入到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建设中,通过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制定相应的制度条例来规范专业导师和思政辅导员双重管理的运行,通过质量监控和监督,建立由学校、院系、学生等监督主体构成的通过定期和不定期的走访、问卷、抽查等形式组成的多层次、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及时发现双重培养机制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确保双重管理机制运行的规范性、有序性、有效性。

上一条:钟 芳:在线学习心得(2012年12月12日)
下一条:袁燕晴:关于预防高校职务犯罪的几点思考(2012年12月10日)

   作者: 时间:2013-03-27 21:01:37 浏览次数:

[收藏][打印] [关闭] [顶部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