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学习平台



-> 当前位置: 笃学首页 >> 文献导读 >> 正文

《邓小平在重大历史关头》

\

在历史转折点上,邓小平高屋建瓴,总能在复杂的形势下,做出正确的抉择。挺近大西南,和平解放西藏;拨乱反正,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在中国经济面临“左”的压力时,南方讲话,又给中国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此书原原本本地还原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同志是如何思考和决策的。这是研究领袖决策艺术的最新专著。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和参考价值。

第一章 旅欧支部中的“油印博士”
  五四运动前后,一场大的变革正在中国社会孕育、兴起。面对危亡的时局,新的学说大量涌入,各种救国思潮并起,主义纷呈,中国面临着走何种道路的选择。在中国国内,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在远离中国的欧洲大陆,1922年诞生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名为“旅欧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新兴的党团组织拥有为数不多的成员。邓小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完成了自己人生道路的选择,他义无反顾地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并以其出色工作开始为人所瞩目。
·从倾向“工读主义”到择定马克思主义
·《赤光》编辑部里的“油印博士”
·在斗争中成长为旅欧党团领导人
第二章 百色起义崭露头角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面对白色恐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地上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了。为了挽救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并伺机发动新的起义。在广西,1929年出现了有利于革命的形势。蒋桂战争中倒戈投蒋的桂系重要将领李明瑞、俞作柏执掌广西政权后,酝酿反对蒋介石,愿意与共产党合作……
·邓小平到广西后,利用做上层统战工作之机,积极开展工作,使广西局势在短短几个月内发生了很大变化
·俞、李起兵反蒋,邓小平沉着部署应变措施;俞、李兵败,邓小平与张云逸等率部转移到左、右江地区
·邓小平采取的一系列准备部署,是百色起义、龙州起义取得胜利的关键所在
·邓小平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使旧军队出身的李明瑞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为红七军、红八军的总指挥
·在邓小平指挥下,红七军回师右江,实行土地革命,进行平马整训,此时,“是红七军的极盛时期”
·由于立三错误的影响,红七军被迫千里转战。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使红七军胜利到达中央革命根据地
第三章 中央苏区的“毛派头子”
  1933年,临时中央在中央苏区发动了一场严重错误的党内斗争。他们首先拿拥护毛泽东路线的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罗明开刀,开展了所谓“反罗明路线”的斗争。接着,“反罗明路线”的斗争迅速地由福建扩展到江西苏区,“江西罗明路线”的代表就是邓小平、毛泽覃、谢唯俊、古柏。邓小平由此经历了他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沉浮。
·邓小平因支持毛泽东的正确路线,被“左”倾教条主义者打为“江西的罗明路线”,“毛派头子”由此而来
·邓小平坚持真理,进行了三次不屈的抗争
·邓小平被流放到乐安县南村,他托人捎话给蔡畅说:我肚子好饿,送点饭给我吃
·重操旧业,昔日留法的“油印博士”担任《红星》报主编
第四章 在遵义会议前后
  1934年12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黎平举行会议,会议之后,干部进行了调整,邓小平由《红星》报主编调任中央秘书长,接替邓颖超的工作。他的职责是整理会议记录和文件,收发信件和起草命令等。从此,邓小平经常参加中央重要会议,并兼管中央军委纵队警卫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1935年1月,邓小平以中共中央秘书长的身份参加了遵义会议。
·是否参加遵义会议引起的一场风波
·长征途中再现文武才干
第五章 战斗在太行山上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为了全民族的利益,国共双方摒弃前嫌,实现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坚持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逐渐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这场正义的民族战争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局势,作为太行抗日根据地的主要负责人之一,邓小平显示出其作为政治家、军事家的风采。
·抵制王明错误,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正确维护和运用权威
·反对麻木,开创新局面
·正确处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的关系
·领导渡过经济难关
·领导整风,较早提出和使用“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给毛泽东提供“内容极好”的材料
第六章 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是中国革命进程发生重大转折的一年。敌我力量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抓住这个时机,决定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并制定了“三军配合,两翼牵制”的战略部署。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刘伯承、邓小平率部挺进大别山并站稳脚跟。这个任务异常艰巨,而且责任重大,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和晋冀鲁豫野战军政治委员,与刘伯承一道,担负起这一重大使命。
·在何时跃进大别山的问题上,刘邓的态度是“纵井救人”,提前行动
·千里跃进途中,处处凶险。邓小平与刘伯承沉着指挥……大军终于胜利到达大别山
·重建大别山根据地是一项异常艰巨的任务。但在邓小平与刘伯承的领导下,“三个月后,形势变了”
·面对敌人的疯狂围剿,邓小平挑起坚守大别山的重担,领导渡过了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以来最困难的时期
第七章 淮海、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书记
  震惊中外的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决定中国命运的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1948年11月至1949年初,作为总前委书记的邓小平和其他领导人在一起,指挥了淮海战役。随后,他们又继续统帅第二和第三野战军,进行渡江战役,百万雄师过大江,解放了江南广大地区,宣告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创造奇迹:60万打败80万
·粟裕提议进行淮海战役,中央军委同意这一设想
·配合华东野战军歼灭黄百韬兵团,切断徐蚌线形成关门打狗之势
·总前委的成立,淮海战场上有了一个坚强的核心。歼灭黄百韬兵团,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
·第二阶段作战目标选择谁?围歼黄维兵团,啃下硬骨头
·蔡洼会议:总前委五位领导在淮海战役中唯一的一次聚会
·去了“木”,走不了“人”,杜聿明最终还是成了阶下“囚”
·在西柏坡,毛泽东拉着邓小平的手,郑重地说,交给你指挥了
·龙盘虎踞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第八章 挺进大西南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然而,新生的共和国仍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上百万国民党军队还在西南、华南和沿海岛屿负隅顽抗。解放和建设这些地区,仍是一项繁重而艰巨的任务。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邓小平来不及洗去仆仆征尘,即与刘伯承、贺龙等挥师挺进大西南。
·实施“大迁回、大包围”战略方针,解放云、贵、川、康
·西南工作千头万绪,邓小平规定1950年的任务是:90万、6000万、60万
·“一声修路蜀江欢”,在邓小平主持领导下修建的成渝铁路,使四川几代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邓小平提出进军西藏“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基本策略,为和平解放西藏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
上一条:《建党的那些人与事——东方曙光》

   作者:admin 时间:2012-12-04 16:03:49 浏览次数:

[收藏][打印] [关闭] [顶部返回]